每天卖超过700 万碗!只有韩国才有的中国料理—炸酱面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全球名站导航 www.qqmzdh.com )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炸酱面这个名字是从中国原有的料理名称而来的。也就是「把酱炒(炸)过后淋在面上面一起吃」的意思。但是中国的炸酱面和韩国的炸酱面在味道上确实有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山东地区吃的炸酱面做法是面煮好之后先用冷水冲洗一下,然后再淋上中国式的酱料一起拌着吃。与此相较之下,韩国的炸酱面是把带有甜味且浓稠的酱汁淋在刚煮好的热腾腾面条上,然后一起拌着吃。
正确要说的话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并没这样的炸酱面」。炸酱面是用依据韩国人口味特别开发的春酱制作而成的,春酱之所以会带着光泽和甜味,这是因为它将中国酱料甜面酱的焦糖酱汁与水分混合得恰到好处之故。
炸酱面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一直到一九七O年左右,炸酱面都还只是在入学典礼、毕业典礼或生日时偶尔才会吃的食物。但是炸酱面诞生的故事背景之中,却包含着令韩国人惆怅的近代化历史。
现在开始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炸酱面登场的时候,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与华侨足迹一同展开的炸酱面历史
在壬午军乱当时,清朝的吴长庆提督进入朝鲜之时,军舰上还有四十多名清国商人。当他们在朝鲜登陆之后,韩国华侨的历史也随即展开。
清朝在干预朝鲜内政的同时,也把他们在西方列强侵略之下遭受的一切依样画葫芦地应用在朝鲜身上,要求将济物浦的五千坪土地划为清朝的租借地。之后清朝的人民如潮水般涌入此地,且取得了商业主导权,并与日本商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然后他们在韩国最早的西方现代公园,也就是自由公园这里打造了一座中国城。从清朝来的中国人都是原先住在济物浦对面山东半岛的居民。
他们漂洋过海远道而来,在济物浦地区开设商店的同时,也会按照中国本土的口味制作炸酱面,除了自己吃之外,有的人也会拿来当做小吃生意。在口耳相传之下,在码头工作的中国工人每当想吃中国本土的食物时,他们就会去中国人群居地区的饭馆打牙祭。
炸酱面的创始店—「共和春」
其中一家叫做「共和春」(仁川广域市中区善邻洞三八•一)的中华料理店,首度开发出一种与至今吃过的口味截然不同的炸酱面。
中国炸酱面里放的春酱,也就是甜面酱,是一种在面粉中加入盐巴发酵而成的甜味酱料。一九四八年,华侨厨师王松山在共和春的厨房里把焦糖酱放入甜面酱当中,开发出一种符合韩国人口味的春酱。
再加上这里并不是使用冰冷的面条,而是采用现制的手工面条,刚起锅的面条不仅弹性十足,而且热气腾腾,淋上酱汁后即可送上桌。
「共和春」是一九O八年从山东地区移居来的二十二岁年轻青年于希光所创立的中式餐馆,本来的名字叫做「山东会馆」,它被公认为是第一家推出炸酱面的餐厅。
后来在一九一一年一月十五日,由于辛亥革命成功,清朝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因此于希光也怀着喜悦的心情,将原先的「山东会馆」更名为如今的「共和春」。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也是新的生命和希望萌芽的季节,所以为了祈愿中华民国的永续发展,他才带着祈愿的心情更改了餐厅的名字。特别聘请山东地区的建筑师和工匠打造而成的「共和春」,是一栋典型的中国式中庭型(建筑物中间设有庭院)建筑。在外部的红色砖墙上刻有象征中式餐馆的多彩图案,使用红砖建造出两层式的结构,这是一栋外型相当引人注目的建筑物。
让中国的炸酱面更上一层楼,重新诞生为符合韩国人口味的炸酱面,随着口耳相传广为人知,很快地炸酱面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一道美食。特别是在政府从一九六O到一九七O年代推行面食奖励运动后,随着炸酱面的普及,其后更成为最受韩国人欢迎的食物之一。
而炸酱面的元祖餐厅「共和春」也随之声名远播,找上门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了仁川具代表性的知名景点。但是「共和春」在进入一九八O年代之后,政府为限制华侨经济的过度发展而限制华侨的财产权,在这个政策的影响之下,「共和春」的经营开始走下坡,最后在一九八三年面临倒闭的局面。
不过「共和春」的建筑在生活史及近代建筑史方面的价值得到了认可,因此在二OO六年被指定为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第二四六号。另外仁川广域市中区厅于二O一O年购入该建筑,并且将其打造成一座韩国最初,而且是其他地区前所未见的「炸酱面博物馆」,该博物馆每年大约会吸引二十万名游客前来参观。
虽然促使炸酱面诞生的「共和春」餐厅已经消失,不过在博物馆里还是可以看到从前制作炸酱面的厨房,经过修复后如今已原封不动地重现旧时模样。
如今炸酱面已经成为每天可以销售七百万碗的国民料理。但是我们应该要记住炸酱面诞生背后那段以近代化为名,实则无情地剥夺了韩国权益的侵略历史。